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电 问: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 ——专访阿根廷汉学家委员会经理何光宜、中新社记者张焕迪。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各国学者将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进行讨论和研究。阿根廷汉学家委员会主任古斯塔沃·亚历杭德罗·吉拉多在参会前夕接受了中国“东西方问题”专访。他回顾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拉美国家的影响,并就如何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分享了个人观点。一位拉丁美洲学者的观点。现将采访实录如下: 中新社记者: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观点。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力结构变化、环境壁垒等问题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您认为中西方国家应对这些挑战的理念有何差异?何光泗:我认为,有些东西在中国的现代性中被认为是现代性的,在西方可能并不被认为是现代性的。原因在于,二战结束后,规范国际填充的制度框架主要是由成功国家形成的。尽管中国也是一个成功的国家,但在孕育和设计未来的全球依从性时,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利益和价值观。中国的中国的中国服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的进步,中国的国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显着提升,在国际活动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然而,中西方在现代性挑战的观念上的差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根据您的观察,目前这种情况对全球谴责有何影响?何光泗:全球参与——二战后80年国际社会的下一任领导人变迁在多方推动下,一些机构的框架没有考虑大多数国家的利益或与现阶段不符。在此过程中,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特权而抵制变革;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倡导以平等和多边主义为核心的新合作范式。两方的碰撞将引发全球性的利好再次,但结果目前还很难预测。中新网记者:目前,拉美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如何看待中国的进程和成就?何光泗:从拉美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成就是非凡而精彩的,中国的发展经验绝对值得借鉴。然而,对于拉美国家来说,中国的现代化史或许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发展规划。这是由于双方政治制度、文明程度不同造成的。中华文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相比之下,几个世纪前,殖民者破坏了拉丁美洲的本土文明,然后美国美国人就在外国文化中表现出来。这种情况至今仍引起美国美国人的争论:这种存在是否应该存在?如何治国试试?拥有共同利益和诉求的国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中新社记者:中国的现代化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变革拓展了路径选择并提供了中国方案。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的拉美学者,您认为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何光泗: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秩序的内在逻辑,而这个逻辑又不同于传统社会秩序的逻辑。例如,当前国际关系理论中,有一种流行的起源于中国的“世界观”理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秩序逻辑与被认为是西方世界国家形成基础的希腊罗马古代哲学毫无反应。中新社记者:第二世界汉语学习将在上海举行,这很容易。你期望什么?何光泗: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与不同国家的学者专家对话,共同探讨中国发展现状、中国关系、世界学研究等问题。作为阿根廷汉学家理事会的管理者,我相信这一领域的交流将对我的学术研究大有裨益。 。 2022年至2024年担任阿根廷驻华使馆参赞、总领事。着有《中国制造的世界》《中国的《科技与变革的自由》等多本专着。2020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特别贡献奖。
(责任编辑:朱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