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用户发出语音指令,扫地机器人开始清扫工作;戴上VR眼镜,近距离感受千年文化遗产之美;驱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联合发展的浪潮下,消费市场新需求、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演化,智能化、个性化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消费增长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扩张”当前,国内消费消费正处于加快发展型消费、质量型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充分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培育范围更大、内容更丰富的智慧服务新方式。人工智能与千行万业的结合正在重塑消费市场形态。智能家居、智慧商圈、数字金融、智慧交通……目前,我国已发布1500多个产业模式,涵盖50个主要产业领域、700多个场景,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新的消费场景、改善了消费者体验,也推动了家电市场的智能家电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在汽车市场,我国已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控制等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运行环境中不断证明复杂推理、动态决策等能力,为未来迭代演进、性能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人工智能不仅增加了大众消费产品的财富,也提升了服务消费的温度。健康助手、外骨骼机器人、远程教育等产品正在逐步更加精准、高效地提升医疗、养老、教育等人民经济领域的服务质量,推动工作、学习、生活等场景迈向“人机协作”新范式。接下来,我们要降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门槛,减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人工商品和服务无障碍、适龄、包容性发展。人工智能与消费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底层技术要素的支撑。要加快建设高质量语料库和行业数据集,实现数据供给创新,提升模型核心能力。 “人工智能+消费”通过数据采集、路径分析和定期反馈,形成生产和销售的闭环,帮助商家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在业务系统中,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增强现实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供需适应质量和效率。在运营方面,我们深入探索功能依托商圈大数据平台,根据重点商圈客流广告数据和用户图像,深入分析研判消费特征,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等。流量管理等智能服务。在消费者侧,发展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沉浸式体验等新的智能商业模式。人工智能在消费市场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消费者在体验新鲜感的同时,也会对隐私保护、算法规则、责任界定等感到不确定。只有制定灵活、普惠的制度保障体系,让消费者安心消费,才能扩大智慧消费的新需求。相关部门正在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推动实施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有序合规;加强数据安全、道德风险等方面的前瞻性评估和有效监管,明确用户数据权利的归属和使用,明确智能产品的使用责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季亚娇)
(编辑:王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