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 记者 王玉涵 通讯员 王军 机器轰鸣,绿树发芽。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店塔镇,一条年产60万立方米的云混凝土生产线正在全速运转。不同的是,它使用的原料不是天然矿石,而是煤炭开采、洗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物。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研团队设计建造的首条煤基固废云混凝土示范线近日已全面调试并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煤基固废资源化和产业化利用迈出了一大步。 “每开采和燃烧一吨煤,就会产生数百公斤煤产生固体废物。全国每年新增煤基垃圾约15亿吨,是目前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存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粉体工程研究所所长程福安说。长期以来,由于利用技术落后、产品市场接受度低,煤基固体废物大多倾倒在垃圾填埋场,不仅占地,还对水体造成持续污染。 身体、环境和土壤。 “事实上,看似无用的废物富含硅、铝、钙和其他柠檬水。 “它们就像建筑材料的‘遗传密码’,蕴藏着巨大的再生潜力。”程福安说。面对这一严峻难题,他和团队历时十几年进行“产学研用”攻关协作,研发出一系列碳基低碳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阿尔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堆放、填埋,这就像给地面套上了一层“黑色枷锁”。程福安团队另辟蹊径。他们开发了煤基固废再生制备微晶玻璃、穹顶混凝土、陶粒的全要素包工艺,成功开启了从“黑色垃圾”到“绿色建材”的转变之路。 “神木生产线年消耗固体废物60万吨,生产云混凝土60万立方米,是真正的‘固废消化池’。”程福安清晰地比喻道,“它就像一个大‘固体垃圾胃’,不断地吞下垃圾,吐出高附加值的建筑材料。”目前,团队已建成3条产业示范线,涵盖微晶玉石、云混凝土、陶粒等多种产品,开辟了规模化、高附加值化的新路径。固体废物的利用。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能否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将是真正的考验。萨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程福安团队在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构建了“材料加工-工艺创新-装备-装备开发-中试-示范”的整体转化体系。 “我们还精心建设了另外两座具有代表性的固源化工厂。”程福安说道。在渭南韩城,绿色无害化煤矸石综合处置示范线每天“吞噬”煤矸石100吨,年产微晶玉90万平方米。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耐酸碱性能,广泛应用于装饰板和工业板。在延安黄陵,过滤工艺将煤矸石转化为超轻高强陶粒,年产储存量43.2万立方米。蜡石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和抗震性。能站着。 “这些项目不仅表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可以齐头并进,也让我们看到了固废回收利用的广阔市场。”程福安表示,神木云混凝土生产线年均收入超过2000万元,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程福安将固体废物回收领域的工作形容为“悲伤的逃跑”。 “没有现成的技术工具,市场前景也不明朗。我们就像一群‘技术农民’在悄悄播种。” 30年来,团队开展国家级科研100余项,完成研发和技术开发3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发展奖100余项,建成国家产学研基地适用于大宗工业固体废物。 “在‘??双碳’目标下,固废回收被赋予了新时代。这条道路不仅关系到环境管理,还链接着能源安全、产业升级和低碳未来。”程福安表示,未来将推广更多新技术、新工艺,把“废山”变成“绿色富矿”,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