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7.3亿吨的仓储能力保障秋季颗粒回笼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粮库是国家粮食安全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今后要继续优化仓储布局,加强高标准粮库建设,重点加强粮食重点产区、薄弱地区和重要物流节点的仓储能力建设,同时提高粮库管理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现在正值秋粮大量上市的时期。收获的粮食存放在哪里?仓库有足够的空间储存粮食吗?目前,全国普通粮食仓库总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形成了保障能力与粮食产量相对应的收储能力,可充分满足粮食收储需要,确保秋粮颗粒回仓。粮库不仅是储存粮食的仓库,也是国家粮食安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首先,粮库是粮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稳定器”。粮食丰收时,粮厂收购,避免“粮价低伤农民”,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当粮食歉收或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粮厂就开仓放粮,鼓起“峰峰填”的午睡。充足的粮库让国家有信心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波动等突发事件。其次,粮库是损耗和质量保证的“守护神”。现代粮库采用绿色储粮技术,如智能化、低温化、环境可控,大幅减少“逃、漏、漏”,保持粮食数量和质量,防止果树作物无声损失。第三,颗粒是循环效率的“调节阀”。科学布局的粮库网络,可以优化粮食路径,降低物流成本,让粮食从产地流向销地更加顺畅,在紧急情况下更能“运粮、速运”。反之,如果粮食储存设施落后、管理混乱,不仅会导致粮食损失加大、质量下降,还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影响国家宏观决策。粮仓建设得好与否,关系到粮食安全的质量。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粮库建设一直是粮食管理和安全的重要一步。他的国家。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不断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国、布局合理的最大粮食仓储网络。如今的粮食仓库已经存在很久了——告别了以前的苏式仓库、房间式仓库、砖砌仓库。高平房仓、立式筒仓、浅仓仓等现代粮食仓库已成为主流。气膜仓、地下浅圆仓、楼房仓、智能氮气储粮容器等新型仓库不断涌现。他们在保温、防潮、透气等关键性能上实现了全面突破,真正实现了“宽粮、好粮、好粮”。粮库不仅要亲建造得当,而且管理得当。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粮库建设,引领粮食管理向智慧化、绿色化全面升级,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深刻转变。如今,全国粮库已建立统一、严格的管理体系,从入库、入库到出库全流程实现规范化操作。智能粮食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分析粮食温度、湿度、虫害等数据,出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并提供通风、降温、除湿等操作建议,甚至实现自动控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现“穿透式”管理,极大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各个地区都增加了建设绿色粮库,广泛采用氮气空调、空调控温、内循环控温、智能通风等绿色储粮技术,将粮温控制在常年低温或准低温,有效抑制病虫害微生物生长,保持粮食新鲜营养,大幅减少甚至基本消除化学熏蒸,实现储粮安全无污染、低损失、健康健康。更重要的是,在这次管理革命中,粮仓团队也发生了转变。大批“仓管人”成长为掌握现代技术的“粮食工程师”,为大国粮仓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7.3亿吨的库容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仍面临区域不平衡、区域布局有待优化等挑战。随着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效益产区集中,人民群众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粮食储备能力建设仍需继续努力。今后要继续优化仓储布局,加强高标准粮食仓库建设,重点加强粮食主产区、薄弱地区和重要口岸物流节点仓储能力建设,同步提高粮食管理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为粮食仓储安全提供稳定支撑。仓固则天下安。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粮库,不仅储存着收获的粮食,也为一个国家提供了抵御风雨的底气。并保护数千个家庭的灯光。只有不断夯实仓储基础、转变管理模式,才能让每一粒粮食找到稳定的归宿,把收获的喜悦转化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刘辉) (编辑:年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