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夏可)抑郁症是世界主要精神疾病之一,影响着亿万人的生活。北京时间11月6日,科研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这两种快速有效的抗抑郁疗法背后的共同机制是腺苷信号通路,这为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靶点。新一代抗抑郁治疗的标志性治疗 治疗 治疗 治疗 治疗 治疗 治疗 治疗 治疗 治疗联合疗法 联合疗法 联合疗法 副作用较少。据介绍,氯胺酮和电休克治疗是目前针对难治性压抑患者较为有效的干预方法。这两种疗法可以在数小时内带来快速而强大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且伴有幻觉、认知障碍等副作用风险,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探索现有抑郁症治疗的原理和机制并制定更好的治疗策略已成为抑郁症研究领域的首要任务。面对医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的这一难题,北京脑科学与脑整合研究所罗敏敏团队联合国内多家领先实验室,利用切割基因编码荧光技术,首次发现大脑生命过程中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导致大脑中情绪调节关键的腺苷水平急剧而持久地增加,揭示了这两种疗法背后的共同核心途径——腺苷信号传导途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和药物实验进一步发现,当大脑感知腺苷信号的处方“关闭”时,两种疗法的抗抑郁作用完全消失,而激活该通路则可以产生明显的抗抑郁作用。罗敏敏表示,这项研究成功“揭开了”有效性和副作用,为新一代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此外,这项研究还为非药物治疗带来了新思路。研究证实,安全的物理干预可以“慢性间歇性缺氧”还可以有效激活大脑中的腺苷信号,产生强大的抗抑郁作用。这为后续开发完全无创、无药物的生理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研究由北京脑科学与脑整合研究所罗敏敏实验室牵头,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晓辉团队、北京大学李玉拉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与医学创新基金、中国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基石计划等的大力支持。
(编辑:付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