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万亿元,信托业转型迈入多元化发展新阶段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十五五”建议通过,推动金融机构聚焦主业、非结构化发展。为信托业转型发展提供基础指导。截至今年6月底,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32.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信托行业在传递实体经济、满足监管引导、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深度变革。从产业链金融的精准灌溉到房地产信托的制度成功,从打造养老生态圈到投资产品标准的布局,信托公司的多种实践都在稳步推进。创新生态共建等方式,形成“实体赋能+民生支撑”双重服务格局。这一变化的方向深深赞扬了产业产权结构的优化。不少信托公司依托股东资源优势,探索产业赛道,实现金融服务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中粮信托“盛悦”供应链平台的实践具有代表性。截至2025年10月,平台总服务规模已突破100亿元,构建了涵盖金融、交易、支付的完整产品体系。中粮信托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农粮贸易商高峰期的缺口资金,公司推出纯信用“分销分销”,以借还还模式,服务了2800余家贸易商。独家“订单贷”,可根据订单进行贷款数小时内完成,让供应商无需抵押即可快速获得贷款,保证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无缝连接。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养老金融领域信托业的变化也引人注目。以信任 ping 为例。其打造的“养老超级账户”是基于“信托+塞族直接支付”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安信托相关负责人介绍,养老超级账户包含保险资金、现金等多种资产,结合保单和保险信托的优势,达到“1+1>2”的效果。在保险信托业务方面,平安信托迄今已服务超过42000名客户,现有服务规模已超过1700亿元,不少信托公司凭借投研能力,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投资普通产品、参与二级市场。国家为行业转型指明了方向。近日,《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1+n”的制度体系主要部分已接近到位。回顾政策脉络,今年年初,“1+n”产业“1+n”体系完成了顶层布局,并以关键政策文件明确了产业转型的大方向。随后,广东、北京等地率先探索房地产信托登记路径。 9月,新修订的《公司治理办法》发布。一系列政策组合推动信托业从融资中介机构向投资管理服务机构深度转型,资产结构优化取得了惊人成效。曾刚 上海金融发展局局长实验室表示,在强化“卖方负责、买方当心”原则的同时,草案要求信托公司真正履行主动管理责任,从根本上消除严格赎回的制度根基,推动行业回归“受托、受人理财”的本源。这种结构性变化在制度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服务信托等原有业务创新思路取得诸多突破。4月,北京推出全国首个不动产产权登记业务。国投泰康信托为通州区老人及其自闭症儿童设立专项房产信托,实现养老规划、财产传承、残疾人关爱;外贸信托为转型区市民设立商业地产信托,将物流仓库注册为信托财产,并根据其意愿将信托收入的 50% 用于慈善捐赠。两人聚焦特殊需求和慈善传承,打造信托创新“资本样本”。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盖日前透露,今年6月底,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为32.43万亿元,较去年底大幅增长。这种增长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在经历转型阵痛后,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024年,信托行业将积极适应新变化和行业要求,通过深化业务“三分类”改革推动转型发展。以财富管理业务为例,2024年末,家族信托余额为6435.79亿元。超过30万亿元的资管规模不仅是见证行业转型的成效,也是未来发展的起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构建多元化的竞争壁垒已成为当今信托公司的主要任务。各信托公司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不同转型路径,行业竞争格局日趋多元化。例如,在产业金融领域,华能信托利用华能在电力行业的杠杆作用,挖掘相关细分市场;昆仑信托依托中石油资源,重点布局油气产业金融链;在财富管理领域,建信信托依托中国建设银行的渠道优势,深度发展家族信托和家族信托业务。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尹兴民表示,下一阶段信托业要坚持政治导向。金融工作以人为本,抓好“五项基本文章”,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优势和信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以不断提升的专业技能和科技金融的运用,更好地推动马塔斯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关静)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