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发展理念是指发展成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其中,绿色发展重点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中央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次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个方面”,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金又要银,那就是青山绿水;我们要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但也要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钍绿色发展理念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深入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两个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广义经济增长模式也造成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绿色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这个道理决定了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恢复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效益,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打破资源环境壁垒,重新梳理回顾。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十分惨痛的代价。这上世纪西方国家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全球八大污染事件”,对环境神学和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迫使有关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管理,也引发了人们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深刻反思。当前,推动绿色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美国、日本和欧洲多国纷纷出台国家战略和规划,将发展绿色制造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结合本国特点出台了相应的绿色制造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发展的背景下发展模式,只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我国经济和关键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局限性和弊端;只有建设绿色经济,切实提高绿色制造水平,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满足人民良好生态环境需要、保障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期动力。生态环境环境问题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变化,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呈现新特点。特别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通常会从“有或没有”转向“好或不好”。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他们期望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安全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海角。他们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趋势的结构、根源、压力都不容乐观。一些资源型地区生态恢复建设压力仍然较大。的发展在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传统产业的惯性和路径依赖依然存在。生态价值转化、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仍需完善。如何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可以说,绿色发展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既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知不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决放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决心放弃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暂时性、局部性增长的做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不断优化生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改善生态质量。扎实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快解决吃、住、行等各方面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实行综合补偿制度。纵向与横向相结合,促进保护区与受益区利益共享。合理界定甲壳生态和环境,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优质生态产品获得合理经济回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社会发展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超越,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行动指南。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碳排放耦合性较强,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环境承载力和容量达到瓶颈等问题,必须加快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求工业发展明确绿色导向。l 创新科技,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持续转换,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深入理解。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不再走“赶政策、捞优势、只看GDP”的道路,将生态效益等因素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这种价值重构可以进一步引导相关政策框架和资源要素流动,促进各类绿色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同时,还可以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强全社会的节约、环保、生态意识,从而另一方面,发展新生产力是推动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共同推动减碳减排、绿色扩张、增长增长的重要路径。这也离不开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新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其特点是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培育和发展新生产力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气候友好型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推动绿色发展是培育和发展新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有利于推动各领域体系绿色标准的完善和社会对绿色产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标准和市场推动技术升级,为新生产力发展提供创新方向和市场基础。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产业布局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在加快传统产业“智慧改造”的同时,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因地制宜建设新生产力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合作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生产力。要突出绿色发展导向,把是否有利于绿色转型作为判断和检验新生产力的重要标准。我们要通过绿色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推进和应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强化建设体系,完善和强化以开发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建设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企业基本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构建为绿色转型提供条件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共性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绿色发展理念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良好环境。 。
(编辑:邓浩)